• Jan 05 Tue 2010 22:20
  • 0105

今天
天還沒亮  就出門了
要到台中取經

路上沒什麼人
我的大燈又壞了
小心翼翼的騎著摩托車

全副武裝
從頭到腳都包到了
真是有夠冷的

和三更半夜沒啥兩樣啊

感覺像是在夢境
為了自己的理想

心情是愉快的  期待的

像一個人出遊  又可以學到東西

有啥事比這更快樂的呢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級放大器在音頻系統中的意義




前級放大器又稱「前置放大器」,通常設定的放大倍率為10倍,故也又稱「10倍放大器」,人們簡稱為「前級」。

是任何器材皆必備的,前級僅使用訊號線輸出入,目前市面上的前級采用的輸入端子,除了Mark Levinson早期的機型使用Lemo頭之外,其的多數是單端的RCA端子,或是平衡的XLR端子。這種三孔插頭與數碼轉換器使用的「AES/EBU」 平衡頭完全相同,請留意名稱上的差異。XLR、平衡頭、Canon頭指的是插頭本身,而「AES/EBU」指的是數字傳輸的格式;看到前級上XLR頭,就 說是「我的前級具有AES/EBU插頭」,會鬧笑話的。一些歐洲器材偶然會使用特制的輸出輸入端子,Linn、Naim都曾經使用過多孔DIN插頭,它們 與平衡頭一樣,具有負端先接地的功能,因此在未關機的情形下,可以直接拔除訊號線而不會發出雜音,使用單端RCA頭的用家絕不可貿然一試。

訊號由輸出入端子進入前級之後,利用電路板或隔離訊號線,將訊號引導至切換開關,切換開關負責切換輸入的訊源,透過數個切換開關的搭配使用,也可以 控制錄音輸出的訊源種類,方便您一邊聽音樂,同時錄制另一訊源的音樂。訊號經過切換開關之後,再進入左右聲道平衡控制電位器,音響使用的平衡電位器為特制 的MN型,此種電位器設計特殊,向左邊旋轉時,左聲道的音量維持不變,但右聲道則隨著角度逐漸衰減,旋鈕轉至最左邊時,右聲道恰巧沒聲音;同理,向右邊旋 轉時,左聲道逐漸降低音量,藉此達到控制左右聲道音量的目的。正常的使用之下,並不需要調整左右平衡,因此部份前級逐漸省略這項設計,或者將左右平衡電位 器隱藏於機箱角落,反正它不常用到。

經過平衡電位器之後,訊號接著進入音量電位器。音量電位器也使用專用的A型電位器,這種電位器依照對數特性制造,使旋鈕旋轉的角度,可以隨著耳朵的 感受而線性增加。正常使用的音量電位器,應該轉至那個角度才屬正常?這沒有一定的答案,要看整體器材搭配的總增益而定。音箱效率高、後級增益大者,前級所 需負擔的放大倍率就得降低,音量開一點點聲音就很大了;反之,單增益前級由於放大倍率僅有一倍,因此往往把音量開到底,仍然還有不夠大聲的缺憾。正常而 言,旋鈕位置由九點鍾方向至十二點鍾方向之間皆正常,轉動時也最順手。

訊號經過音量電位器之後,便直接進入放大電路。放大電路有繁有簡,設計形式不一。放大電路輸出之後,有的前級會設計啞音Mute繼電器,藉此控制前級訊號的輸出與否,經過Mute開關之後則直接連至輸出端子。

前級的運作架構就是:輸入→訊號切換→左右平衡→音量控制→放大電路→靜音開關→輸出。

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主動」(「有源」)的意義在於電路中使用主動組件,主動式前級便是有源前級,是必須插電才能工作的前級。有前級不需要插電的嗎?有的,這就是被動式前級。
從電路架構上分析,被動式前級其實就是省略了「放大電路」過程,訊號輸入之後,經過訊號切換開關,進入平衡控制(或者將此功能省略),再使用一個音 量電位器控制音量,最後直接輸出。就控制音量的角度而言,它僅能衰減而無法放大,就阻抗匹配的功能來說,它也無法扮演緩沖的角色,因此被動式前級是最經濟 也最直接的前級。First Sound是最有名的被動式前級之一,內部僅由切換開關與音量控制器組成,由於沒有任何主動組件,因此S/N比相當高。

主動與被動之間各有哪些優缺點呢?

主動式前級具備放大電路,可以將輸入的訊號放大後輸出,因此增益絕對充足有余;被動式前級除非使用被動式升壓器提升輸出電壓,否則是永遠不可能達成 放大的任務。就緩沖與阻抗匹配的角度來看,主動式前級由於具有主動組件進行訊號放大,因此可以將阻抗特性較高的訊源,轉換為較低阻抗的訊號輸出,易於驅動 後方的後級線路。這也是被動式前級所望塵莫及的要求。被動式前級充其量只能衰減,在音量全開的情況下,等於訊源直入後級,其中並沒有任何緩沖的作用。假如 使用升壓器將電壓放大,放大之後的結果也必須遵照質、能不變的物理原理,而增加了輸出阻抗。因此幾乎沒有任何一部被動式前級願意使用升壓器進行電壓放大, 頂多使用一顆音量電位器控制音量罷了。

既然被動式前級缺點這麼多,為何還有存在的必要呢?

因為被動式前級沒有放大電路,其訊號通路直接,能夠將訊源器材的訊號以最簡短的路徑直接輸出給後級,這就是人們采用被動式前級的初衷。由於不使用主 動組件,因此沒有任何的失真、音染、噪聲、相位飄移等問題,也由於使用機械開關,因此被動式前級也沒有增益頻寬積的限制,正常設計的被動式前級可以傳輸數 MHz的訊號,尤其是噪聲以及S/N比規格兩項,幾乎沒有任何主動式前級可以匹敵。各有優缺點吧!只要該前級適用於您的系統,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真空管前級

依照電子材料發展的歷史來看,最早發明的電子組件是真空管,隔了數十年之後半導體發明,半導體之中先以鍺晶體問市,之後才是硅組件的天下,等到制造 硅晶體團的技術成熟,才有集成電路(IC)的出現。因此前級使用主動組件的過程,是跟隨著半導體組件發展的歷程而進步的。最早的前級擴大機全部是應用真空 管設計,從電源部份開始,變壓器輸出交流電壓後,便以二極管進行管整流以及管穩壓的動作,真空管的整流特性與穩壓特性並不理想,因此早期的真空管前級聲音 普遍也不理想,哼聲中夾帶著嘶聲噪音,S/N比不高、頻寬也不夠,不過對於當時而言,這已經是不錯的產品了!

電子組件不斷進步,擴大機的電路水平也逐步提升,半導體發明之後,以半導體取代部份真空管,效率不高、功能不佳的真空管整流與管穩壓,逐漸被半導體 組件所取代。體積小、動作穩定的半導體,制造出了穩定的電源,前級擴大機的性能也提升不少,背景噪音大幅度降低,S/N比馬上提高不少,哼聲消失了,聆聽 音樂開始進入更高級的享受。

至目前為止,大部份的真空管擴大機仍然以半導體穩壓為主。其實對於聲音而言,真空管確實是無可取代的好組件,它的體積雖大,但卻有其獨特且無法取代 的音色,溫暖、醇厚,都是管機常見的特色。堅持使用真空管放大的Audio Research以及Sonic Frontiers,兩家的前級幾乎全為真空管設計,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設計師仍然偏好使用半導體進行整流與穩壓的工作。真空管的電路架構,早在二十年 前就已經發展完成,差動、串迭、推挽、倒相,無一不在早期的真空管前級中出現。使用相同的組件要達到相同的目標,方法不外乎是那幾樣,因此對於現代的真空 管設計者而言,電路的創新反而不再是追求的目標,為真空管線路提供一個穩定、干淨的電源,搭配質量優秀的被動材料,便能讓真空管好好的工作。最後,再藉由 零件的搭配,進行調整聲音的工作。

有的真空管前級線路很復雜,有的僅使用一支真空管,這其中有什麼差別?難道管子越得越多聲音就一定越好嗎?這答案當然不一定,目前前級當中真空管使 用最多的可能是Sonic Frontiers Line 3,它是Sonic Frontiers最高級的前級,一口氣用了12支真空管;而也有不少真空管前級,僅使用一支雙三極管進行放大,如Audio Research LS-2。前級使用數量的多寡當然不能表示聲音一定好,嚴謹的態度進行規畫與設計,否則真空管的音染、失真等問題,還沒開聲就已經難以收拾了。設計者進行 高級器材的規劃時,必然考慮到線路架構與其價格的等級分布,即使以相同的理念設計出不同等級的產品,價位高的聲音必然要勝過旗下機種。真空管使用多寡與聲 音沒有絕對的關系,設計者不過將器材設計得更完整嚴謹,以贏取消費者的信賴罷了。

真空管前級的巔峰之作,多年前Audio Research的SP-11以及最近熱門的Sonic Frontiers Line 3。Sonic Frontiers喜歡使用精密的半導體穩壓,配合真空管放大,聲音兼具晶體機的透明度與管機的厚度。

混血真空管前級

混血前級曾經流行過一陣子,最早Luxman推出了以真空管及晶體管電路的Hybrid線路。混血前級的發展,主要目的在於截長補短,將半導體以及真空管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號召設計。

當半導體組件成熟的運用於音響電路中時,真空管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沒有人對於體積龐大的真空管提起興趣,音響器材不斷標榜著全半導體、全 晶體管的設計。但早期的半導體在制造以及線路的構成上,很難避免的會讓聲音變硬、變冷、甚至於變吵。於是開始有音響迷回頭重新尋找管味,原來,音響迷需要 的不僅僅是優異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回放聲音的音樂性。

真空管比較有音樂性嗎?

這當然無法論定,但對於當時而言確是不爭的事實。Luxman率先把真空管擺入晶體管線路當中,讓真空管負責一級的放大,藉由真空管的獨特音色, 「感化」晶體管的聲音。Audio Research在推出了半導體前級不獲好評之後,也重新回頭檢討真空管受歡迎的原因。聲音,其實才是音響迷注重的焦點;技術,不過是附屬的噱頭罷了。

Audio Research想到,FET與真空管同屬於高輸入阻抗組件,但FET卻擁有真空管難以企及的頻寬,但早期的FET聲音偏冷,而真空管卻洋溢著溫暖的氣 息,何不將兩者的長處融合,於是Audio Research使用FET輸入,在輸出段加入一支6922真空管,這就是膾炙人口的LS-2膽石混血前級。

LS-2的成功推出,確實為混血前級設計開出一條成功的道路,目前市面上仍有許多混血前級,它們同時擁有高頻寬的特性,S/N比與晶體機無異,用家還能自行換管調聲,反正只要聲音好,殊途也同歸。

Audio Research喜歡使用半導體與真空管的混血設計,打開內部之後可以發現真空管與晶體管、IC供列於電路板上。

晶體管前級

晶體管前級當然不限於場效應晶體管(FET)或雙極性晶體管(BJT),晶體管的發展就是為了更好的規格而來的,因此當晶體管制造技術逐漸成熟時, 音響的用料也朝向全晶體管的方向發展。晶體管與真空管的線路架構雖然類似,但卻大不相同。晶體管體積小,可以在有限空間的電路板中大量使用,因此可以將線 路設計得更嚴謹、更精密,不同的晶體管擁有不同的特性,適度的搭配便可以創造極佳的效果。

晶體管線路的發展仍然來自於真空管架構,差動是最長使用的放大方式,單差動、雙差動、電流源、達靈頓、串迭等等電路技巧,可以依照設計者的喜好像拼 圖一般逐步建構,最簡單的晶體管放大電路為單端放大,以一顆或以兩顆晶體管直接放大;也可以利用復雜的架構,縝密且嚴謹的蓋出高塔。Mark Levinson、Cello Encore、Palette以及Krell、Thershold等公司,是最喜好使用大量晶體管制造器材的公司。他們使用晶體管有幾個特色:

一、數量其多無比,可以使用兩顆的絕對不會以一顆解決。

二、偏好雙極性晶體管,雖然在特性上FET擁有較佳的性能,但也許是習慣加上喜好,一部前級從頭到尾幾乎全是雙極性晶體管。


三、 對於電源供應相當講究,以晶體管為主的穩壓線路,其實就可以達到相當優秀的性能,使用低雜音零件所制造出來的直流電源,雜音特性足以與電池相比。但完美之 外還要更完美,Mark Levinson、Cello等設計師,嗜好以多層次穩壓,電源從變壓器輸出之後,以二極管整流,再以電容進行穩壓,好戲從這裡才開始,利用精密的晶體管 穩壓電路,穩壓之後再穩壓,一連兩三次的串聯穩壓,讓電源漣波完全沒有發生的機會。


近代這幾家嗜好以晶體管設計前級擴大機的廠家,也開始嘗試加入FET以及IC的設計,電路架構依舊復雜無比,但聲音卻擁有極高度的透明感與分辨率, 細節多到嚇人的地步,卻不見古早晶體管生澀的表情。可見,空憑電路架構與材料種類,並無法推斷其聲音的絕對表現,過去總有人說:FET的聲音較清 亮,MOSFET的聲音具有真空管味,晶體管生澀沒彈性,現在這些說法已經完全不正確了。

Mark Levinson、Krell以及Cello等廠商,酷愛使用大量晶體管堆砌線路,打開機箱一看,盡是滿滿的電阻與晶體管。


IC前級

有人說6DJ8是為音響而設計的真空管,那麼NE5534應該就是第一顆專為音響而設計的IC。1981年對IC設計而言,尚不到發達的年 代,Philips的子公司推出了NE5534 IC,宣稱特別為音響用途而設計,特點是采用雙極性晶體差動輸入,低阻抗輸出,適合在前級線路中使用。NE5534是一顆運算放大器OPAMP,它將放大 器線路濃縮於一顆八支腳的IC內,只要附加幾顆電阻以及防止震蕩的電容,就可以構成前級放大器中所需要的放大電路。消息一出確實轟動業界,原本要使用不算 少量零件構成的放大電路,竟然可以使用一顆IC取代,不禁讓設計師看了傻眼。不過當時大家普遍不相信IC的聲音,總認為它的特性甚差,聲音不理想,因此並 沒有人願意真正拿OPAMP來做前級的主要放大組件,除了MBL 6010之外。

早期的OPAMP特性確實相當不理想,它的回轉率低,雜音特性不佳,還得依照不同的電路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償修正。但現代的IC性能可不能同日語,現 代專為音響而設計的OPAMP,具有如FET及真空管高輸入阻抗的優點(具有數M奧姆的輸入阻抗,其實比FET還高),同時也有BJT低輸出阻抗的優點 (可以降至數十奧姆,也比小信號晶體管還低),它的回轉率高達數千V / μs,輸出中點電壓低不可測。不必加裝交連電容也可以直入後級,它的頻寬更是驚人,直接拿來放大射頻訊號也沒問題,價格低廉特性超強,早已經成為音響設計 必備的放大組件。

雖然現代的OPAMP特性極佳,但體積卻依舊小巧,設計師認為如果一部前級內僅以幾顆OP構成,賣得了大錢嗎?因此IC前級的發展不在於聲音,而是 有沒有辦法賣高價錢。這世界上肯定沒有任何前級比MBL 6010更幸運的了,一部前級僅使用十來顆NE5534 OPAMP,身價卻高達六十余萬元,德國人確實有一套。

MBL 6010與McIntosh C100皆以NE 5534做為主要放大組件,所不同的是,mbl 6010的線路相當簡潔,而McIntosh C100則使用大量OPAMP蓋成一部兩層樓的作品。

數位前級

這是前級發展的新趨勢,但礙於技術的研發並不容易,因此能夠設計數字前級的廠家並不多。數字前級意味著控制與放大皆采用數字的方式進行,以前級的功 能來說的確不必如此麻煩復雜,但嘗新總是發展的原動力。數字前級如何工作?模擬訊號輸入前級之後,利用內部的A / D轉換,將模擬訊號轉成數字訊號,再依據音量控制器的大小數據,以DSP進行運算,再以數類轉換器的技術將計算之後的數字數據轉成模擬訊號,再輸出至後級 擴大機。如此兜一圈是不是很浪費力氣?但Accuphase認為,他們推出DC-300的用意在於宣告,模擬前級他們擁有高完成度的C-290V,為了因 應數字時代的來臨,推出復雜處理程序的數字前級正是邁入下一個挑戰的開始。

就兩聲道的世界而言,數字前級的確多此一舉,但Accuphase其實已經見到了未來。多聲道的流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多聲道等於環繞系統,從訊源 的解讀開始,就必須仰賴高度計算的數字技術,現今每一部環繞處理器必須使用數字化設計,利用數字技術解出每個聲道的訊號之後,再利用模擬的方式進行放大。 何不嘗試直接以全數字化處理,將譯碼後的聲音數據直接轉換為輸出,而省略了前級放大的部份?如此即可達到更直接的效果,對於音質的提升應該有實質的幫助。

其實數字前級的概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這些數字前級存在於數類轉換器之中。Vimak DS-2000應該是第一部融合數字前級的數類轉換器,我們暫且不談論這部數類轉換器的種種設計,光就內部附屬的數字前級進行解說。Vimak DS-2000的數位前級是這樣的:在DS-2000內部擁有一個高位的DSP運算器,將CD數據以128倍超取樣之後,再依據面板上的數字音量控制器, 直接改寫數字數據,進而決定DAC芯片的輸出。換句話說,DS-2000的訊號輸出正是DAC芯片的直接輸出,而非經過音量電位器的衰減,它提供了最簡潔 路徑的設計,也提供了最直接的音質。當然,Vimak的設計者來頭可不小,這些數字技術對他來說並不困難,音響世界缺乏了Vimak,讓很多數字廠家松了 不少口氣!
最出名的數位前級是Accuphase DC-300。

單增益前級

一開頭提到,主動式擴大機內部具有放大電路,一般的增益為0至十倍,而被動式前級使用音量電位器衰減,其最大輸出即等於輸入。也有一種主動式前級,其放大倍率與被動式前級一樣,這就是單增益前級。

單增益前級的目的在於:將前級想象成一個緩沖器(Buffer),在英文意義裡,Buffer具有隔離、緩沖的作用,亦即不改變訊源器材的信號強 度,但以高輸入阻抗接收,以低阻抗輸出的觀念將訊號送出,因此單增益前級便具有阻抗轉換的功能。市面上的單增益前級並不多,最主要原因在於增益往往不足, 音量開至最大依舊意猶未盡,國產廠商交直流工作室推出的Encore前級,正是單增益前級的具體代表。這部前級使用孿生場效應晶體管做輸入,以ZTX雙極 性晶體管做輸出,具有高輸入阻抗、低輸出阻抗的特性,由於零件極少,因此S/N比奇高,將音量開至最大,耳朵貼近高音單體聽不到任何嘶聲,音色通透無染, 細節呈現自然,是一部價格極其便宜音質極其優異的單增益前級。

簡單來說,在音響系統裡,前級放大器所發揮的功能並不復雜,它只是負責切換訊源、處理訊號與控制音量,這就是音樂信息在進入後級前的最後一道處理程序。它的連接位置,介於訊源器材與後級放大器之間,故前級放大器所扮演的角色——負責將訊號整理與調整。


Infomation from Auster隨性生活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什麼是ASIO]
ASIO的全稱是Audio Stream Input Output,直接翻譯過來就是音頻流輸入輸出接口的意思。通常這是專業聲卡或高檔音頻工作站才會具備的性能。採用ASIO技術可以減少系統對音頻流信號的延遲,增強聲卡硬件的處理能力。同樣一塊聲卡,假設使用MME驅動[1]時的延遲時間為750毫秒,那麼當換成ASIO驅動後延遲量就有可能會降低到40毫秒以下。


[理解ASIO的含義]
也許你仍無法認識到解決音頻延遲的具體意義,那麼,我們姑且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許多朋友都試過用計算機與互聯網進行語音通話,就連著名的聊天工具 OICQ都有此功能。其實互聯網上的語音通訊跟電信部門提供的IP電話是同樣機理,只不過由於網絡帶寬的限制而使得前者的聲音延遲現象遠比後者嚴重得多。 當話音的延遲在一定的範圍內時,人們會覺得尚可接受;但如果延遲量實在太大(比如說每說一句話都要等到5秒以上),那麼大家就會覺得這是無法忍受的了。


[誰會需要ASIO]
普通聲卡在播放音頻流的時候是有延遲的,儘管一般用戶都不易察覺到它的存在。畢竟,對於播放影碟和雙聲道的MP3音樂以及玩遊戲來說,幾百毫秒的聲音 延遲對應用的影響根本是微乎其微的,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計。但是,對於專業的錄音師和音樂製作人來說,這幾百毫秒延遲所帶來的後果就好比我們普通用戶要面對 響應極慢的互聯網IP電話那樣,同樣是不能容忍。試想,當按下一個 琴鍵時,要經過0.6以上的時間才能夠聽到聲響,恐怕任何演奏者都很難發揮其正常的水平,更無法控制音樂表演的情緒;錄音師進行後期製作的過程中,需要給 不同的音頻信號做相應的實時效果處理,並對分軌錄製的多通道音頻流進行混音,以得到最終的雙聲道立體聲或是5.1聲道的環繞聲格式。在對多個聲部的音頻進 行縮混時,如果聲音有延遲且延遲時間各不相等,那麼多個聲道之間的信號同步就會成為大問題,錄音師就會因此而無法對混音的結果進行準確判斷。為此,他們十 分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讓音頻設備實現「零延遲」的技術,這個技術就是Steinberg定義的ASIO。
 

[ASIO的本質]
為了實現「音頻設備零延遲」的理想,著名的音樂製作軟件Cubase VST的開發者Steinberg公司提出了被稱為Audio Stream Input Output的標準規範,其目的是為了讓各硬件廠商開發出來的設備能夠很好地與Steinberg的音頻處理軟件Cubase VST相結合,以使其在數字音頻處理和軟件音源模擬方面發揮出最佳的性能水平。ASIO完全擺脫了Windows操作系統對硬件的集中控制,它能實現在音 頻處理軟件與硬件之間進行多通道傳輸的同時,將系統對音頻流的響應時間降至最短。根據ASIO規範中定義的細節,聲卡廠商可以為其硬件產品編寫出高效能的 ASIO驅動程序,使用聲卡硬件對音頻流的響應時間降低到十幾毫秒以內。要知道,即便是對於那些極其苛刻的專業音樂製作人,這樣低的延遲量也是根本無法察 覺到的。

[ASIO與DirectSound]
ASIO的目的在於最大程度地降低系統播放音頻流時的延遲時間。也許有讀者會因此聯想到DirectSound——不錯,ASIO跟 DirectSound的確十分相似,二者都是以設法繞過Windows操作系統對硬件設備的控制、直接與硬件端口取得通訊的思路來實現提高響應速度的目 的。不過,ASIO的革命性要比DirectSound更徹底一些:如果把DirectSound比喻成用高級語言實現的程序,那麼ASIO就是用彙編代 碼構成的程序——不僅結構更為緊湊,效率也大為提高。更何況,ASIO不僅是驅動上的革命,還需要硬件芯片的支持。在驅動與硬件的緊密結合下,ASIO將 延遲降至極低的程度是必然的事情。
不過,如果你的聲卡僅支持ASIO而不支持DirectSound,那麼就無法用Windows任務條上的小喇叭來實現音量控制,而運行最常用的一些娛樂軟件,諸如超級解霸和WinAmp等的時候,也無法通過播放器界面中的音量推子來控制聲音的大小。
某些聲卡可以同時支持MME、DirectSound、ASIO、GSIF[2]等多種標準,並通過軟件實現不同兼容方式之間的切換。對於那些需要兼顧專業創作和日常應用的朋友而言,這樣的聲卡無疑是十分方便的。


[哪些聲卡支持ASIO]
並非所有的聲卡都能夠支持ASIO。如前所述。ASIO不僅定義驅動標準,還必須要求聲卡主芯片的硬件支持才能夠得以實現。在過去,只有那些價格高貴的專業聲卡,在設計中才會考慮到對ASIO的支持。我們日常所用的聲卡,包括創新過去的SB Live!系列都屬於民用卡的範疇,所以沒有哪一款是配備了ASIO驅動的。
有趣的是,SB Live!的主芯片EMU10K1本身支持ASIO,只是這一性能並未在創新自帶的LiveWare! 3.0驅動中體現出來。因此,當你將SB Live!的驅動程序換成採用同樣規格設計的E_mu APS錄音卡的驅動後,音頻處理軟件就會報告說找到ASIO!
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是採用CMI8738芯片的各種多通道聲卡。CMI8738本身也是具備ASIO的潛質,只不過至今還沒有合適的驅動將其發揮出來。
首款公開聲稱徹底支持ASIO技術的民用聲卡是創新最新推出的SoundBlaster Audigy。這款SB Live!的換代產品不僅提供了高達24bit / 96 kHz的聲音品質,而且還全面支持ASIO、SB 1394等最新的先進技術。SB Audigy的面市,使得民用聲卡跟專業聲卡之間的距離又縮小了一層。

[如何判斷與應用ASIO]
在音頻處理軟件的菜單欄中找到「Setup Preferences Audio」或是「Setup Audio Hardware」,在Device下拉選單中會列出當前可用的音頻設備。如果聲卡不支持ASIO,那麼下拉選單中就就只會顯示出ASIO Multimedia Driver一項,這實際上是MME驅動對ASIO的軟模擬;如果聲卡使用的是ASIO驅動,那麼在此下拉選單中還會有另外一項,例如MAYA ASIO Driver或SB Audigy ASIO。
將軟件的音頻輸出設置為ASIO設備後,播放多軌音頻、使用實時效果器以及使用VSTi軟音源時就會得到近乎完美的效果。不過,要想真正達到「零延遲」(指延遲時間在10ms以下),還須對ASIO設備的緩衝區進行設置。
單擊音頻屬性設置中的Control Panel打開ASIO控制對話框,單擊Advance按鈕進入高級設置。這裡最重要的參數是Buffer Size,也就是音頻緩衝區的大小。一般來說,緩衝區設置得大一些,可以增加系統的穩定性,緩解因數據傳輸或處理過程中的速度差異而導致的爆音現象;而把 緩衝區設置得小一寫,則會提升系統的響應時間,減少音頻延遲。總之,緩衝區的大小設置,需要根據你所用電腦的CPU和內存等硬件的性能而定。
設置好音頻緩衝區後,音頻軟件會提示說環境設置已改變,要求進行測試以保證將來的工作正常。測試的主要內容是檢查數據包是否會有丟失,整個過程大概需 要數十秒至1分鐘左右。當看到如下圖所示的成功信息後,你就可以在音頻處理軟件中充分享受到「零延遲」所帶來的種種樂趣了! 



本文轉載自 音樂人錄音室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音(sound) 

聲音的形成,是由一種每秒20到2萬次振動產生的氣壓推動。
這種每秒20到2萬次的振動對空氣會產生壓力,這種壓力傳入我們的耳朶之後,會推動耳膜也振動20到2萬次,這種振動便會讓我們聽到聲音,這種所謂的振動,就叫做頻率(frequency) 。

頻率的單位叫Hz(Herz..赫茲),每秒振動20下就叫20赫茲,那麼如果振動低於每秒20下或超過2萬以上呢??其實還是會有頻率產生,只是我們的耳朶,只能聽的見的頻率只在這個範圍裡面。像狗的聽覺範圍是15Hz~5萬Hz,比人類高出許多,貓甚至可以到6萬5千Hz。

了解聲音之後我們就能進一步了解何謂聲音的數位化,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張圖,藍色弦波的線條就是所謂聲音。聲音是由X軸頻率(音高),和Y軸振幅(音量)所構成的。如果你有一台示波器,絕大多數的聲音在儀器下看到的都是長這樣,所以我們生活上所有可以聽到的聲音就稱做"音頻訊號(audio Signal)" 。



而音頻訊號有所謂類比(analog)與數位(digital)之分,那麼,該怎麼分??
在數位化還不普及的年代,所有聲音的錄製都是得經過"收音"、"放大"這種過程的,講起來太繁瑣枯燥,簡言之,就是透過像麥克風(MIC,內地稱"話筒",香港叫"米高風") ,這樣的機械器材,將我們所聽到的聲音接收,再儲存成磁氣訊號(像卡式錄音帶Tape) ,要聽的時候使用能讀取這種磁氣訊號的儀器(說了一長串)也就是卡式放音機來讀取,這種時代的聲音處理都是所謂的"類比(analog)"。

而隨著電腦工業的發達,資料的儲存也進入了"數位資料"的時代。是的,重點來了,數位技術問世後,將類比的聲音透過一定的轉換程序將它變成數字化的0與1資料之後,就可以使用更有效率的儲存方式來處理聲音。這就是舊式的卡帶(類比)跟後來的CD(數位),最近已普及的DVD等的差別。這種將類比聲音轉成數位資料而可以儲存的全部過程,都能簡言是數位化。所以我們的CD裡記錄的都只是一堆的0與1的數位資料,經過CD撥放器材將它再還原成我們聽的聲音。

如何數位化將聲音變成0跟1的訊號??
CD的標準數位規格是44.1KHz/16bit 這些數字是什麼意思??
好的,聲音從類比轉成數位是要有一定程序的。請看手繪圖,X軸是頻率,我們在數位化的過程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名詞,一個是"取樣精度(Sample rate)",一個叫"量化位元數(Quzntize bit)"

採樣精度就是指:
在X軸上要用多頻繁的頻率去分析一個波型。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在X軸上將類比訊號的波型切的越多等分,就表示取樣的精度越細密,那麼可以數位化的資料當然就越多,未來再將數位訊息轉回類比可聽聲音時就會越"接近"原始聲音,看圖中最右的方向小波型,綠色的長條表示,假設我們是用取樣精度只有1 Hz時,數位訊號則會只有一個方波(方波只有0跟1) 。
當然,我們如果只用單單一個0跟1的訊號,無論如何是不可能還原聲音的。而CD的44.1KHz就是說,CD裡存放的數位聲音訊號,是以每秒4萬4千1百多次(還有零頭)的0與1去切割分析的,這個取樣精度,其實已經能讓我們聽到"有點接近"原音的聲音了!!

而所謂量化位元數Quantize bit是指:在每個切割分析的數位資料中,加入對"音量變化"的資料。當然,位元數越高,表示能聽到的音量變化越大,聲音自然越真實。上面假設的取樣精度1 Hz,量子化位元也只有1個階,所以聽起來將是一個沒有任何音量變化的聲音。


本文資料參考旋律工房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了SONAR8的功能介紹,應該很心動了吧...

還等什麼?趕快試試!


sonar.jpg 

SONAR 8 試用版

SONAR 8 中文操作說明書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5 Fri 2009 17:22
  • girl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首曲子也是憑著小時候的印象做的,
一直不知它的曲名,最近買了張很可愛的CD,

尚美與伊藤─冬之歌(日本首席bossnova雙人團體)

裡面有收錄,原來它叫做"greensleeves"啊!
原來是跟耶穌誕生有關的曲子,剛好我在這個月
完成它,也算是種巧合吧.....呵~^^
最前面第一段我是想營造出像夢境般的感覺,所以
加了很多reverb,感覺是從遠遠的地方傳來,第二段
再接回到現實場景,加上手拍的節奏,開始動起來。
anyway, 我覺得能把小時記憶中的曲子做出來,
還挺有意思的!


「冬之歌」
這張專輯很適合在午後喝著咖啡一邊聽一邊做事,
很溫暖喔!
推薦給大家。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akewalk Sonar 8介紹 
 
SONAR 8,Cakewalk不僅增加了很多新的插件和新功能,最重要的是他們盡力使
SONAR 8成為最節省CPU資源的軟件。

輕輕的SONAR 7走了,正如SONAR 8輕輕的來(如圖1)……每年到末尾之時,正是SONAR升級之日,08年也不例外。最近在IT界有很多關於精簡系統的討論,那就是我們希望能在便攜設備(比如netbook)上運行主流操作系統和各種應用軟件。

Microsoft正將錯誤的Vista引向正確的Windows 7的道路上去,Apple也計劃給下一代Snow Leopard操作系統減負,Cakewalk也趕上了這撥潮流:SONAR 8並沒有刻意的在新功能和新插件上下很大工夫,但它們重寫了很多新的代碼,精簡了操作流程使得我們可以用更少的電腦資源去做跟以前一樣的事情,這種升級在以前確實不常見。



從頭說起:

我使用完整的Producer Edition進行評測,這個版本集合了大量免費的虛擬樂器、
效果器插件和MIDI插件,包括新的Perfect Space卷積混響效果器。還有一個低價版本叫做Studio Edition,對比Producer Edition的14個虛擬樂器和42個效果器,Studio Edition則只包含了其中的11個虛擬樂器和31個效果器。我要說的是雖然價格相差200美元,但你最好的選擇還是Producer Edition,而且SONAR 8新增的虛擬樂器插件全部都只出現在Producer Edition裡。

我認為Cakewalk整體被Roland公司控股並與其整合並不是壞事。
Digidesign在N年前就是Avid的一員了,Emagic後來也投入Apple的懷抱,Steinberg跟Yamaha的親事也搞的不錯,所以Cakewalk與Roland聯合在一起應該是實力的象徵,他們肯定會推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軟硬件結合的產品。

 全新的Dimension:


SONAR近些年對自帶插件做了大量的補充工作,你現在可以得到合成器、採樣器、loop處理工具、母帶級的效果器和卷積混響。而在SONAR 8里Cakewalk又加入了完整版的Dimension Pro(如圖2),以前SONAR 7自帶的是LE版的簡化版Dimention,完整版必須花錢買的,而現在Cakewalk全給你了,這也使得你在安裝SONAR 8的擴展包時需要把8GB的音色給裝到硬盤,花費很長時間。不過相信我,等待是值得的,整個音色庫的質量很高,採樣的提供者包括
Garritan的Pocket Orchestra管絃樂,大量經典老合成器和現代合成音色,其中有1GB來自EMU Proteus 2000和Vintage Keys硬件音源,另外還有一個好萊塢音效包。

Dimension Pro是一個開放的合成器,你可以把自己的採樣讀進來,比如說一個REX loop或是單個聲音採樣。Dimension Pro是一個四聲部的合成器,另外還有效果和調製模塊,整個界面看起來很簡單,你可以看到多重採樣讀取窗口、濾波和放大控制、lo-fi旋鈕、三段EQ、效果器和一個LFO,這些都可以被調製矩陣調用。你還可以看到作用在音高、濾波截止頻率、濾波共鳴、聲像、音量振幅上的多段包絡發生器。



SONAR 8還多了一個專門處理REX格式loop文件的樂器:Beatscape(如圖3),有了它,以前SONAR 7里帶的DropZone可能你永遠都不會再去碰了。Beatscape看起來就像是AKAI MPC或NI Battery,有著16個虛擬打擊墊,每個打擊墊都可以讀取一個REX loop。實際上Cakewalk贈送了4GB的loop文件,包含各種風格,對我來說簡直太多了。再透露一下,Beatscape的作者是Rene Ceballos,也正是他創造了Dimension Pro和Z3ta+。

Beatscape不僅可以做基本的REX loop回放,它還可以讓你用軟件界面上的虛擬打擊墊或虛擬鍵盤來演奏它們,或者用你的MIDI鍵盤。每個虛擬打擊墊都帶有類似Rapture那樣的步進音序器(可以讓每個step去控制音量、聲像、音高或濾波的變化),最多可插入三個效果器,另外還可以做節奏切片和亂序播放,在短短的試用時間裡,Beatscape就成了我最喜歡的REX回放工具了,它比Reason的Dr.REX還棒!



來自4Front TruePiano軟件裡的Amber鋼琴模塊也在SONAR Producer 8里(如圖4),除非你是個非常挑剔或超級有錢的人,這個鋼琴足夠應付所有人。它是採樣、建模\和合成三種聲音合成技術的混合,Amber的聲音很棒,鋼琴裡很重要的諧波共振和內部鋼弦的諧波都很好的重建出來了,而且它是為低CPU佔用而設計的。它看起來也很有愛,只有一個很簡單的界面,
但依然可以做到很細緻的力度響應,而且帶一個經典的混響效果器。

兩個新64效果器:

SONAR 8自帶的效果器插件也更進了一步,以前SONAR裡的VC64通道條、
LP64線性相位EQ。現在SONAR 8的用戶又多了TS64瞬時電平塑型處理器
和TL64電子管音量控制器(如圖5)。SONAR 8又在母帶處理方便向前走了一大步。



TS64雖然是一個瞬時電平塑型處理器,但它不僅只能用於處理鼓和打擊樂音軌,像是一般的音軌和混合後的音軌也都可以拿來做精細的動態控制。TS64就好像是一個精細的壓縮器包絡,可以分別對音頻的attack和decay做塑型。電子管音量控制器的關鍵是在一個數字環境裡製作出電子管的溫暖聲音感,很多DSP工程師花了很長時間才做出這個東西。TL64使用了Gallo Enginnering的StudioDevil電子管建模算法,它真的可以提供給你溫暖和寬厚的感覺。
TL64的動態模式可以使聲音更像一個真空管,而其中的saturation參數可以使你降低聲音飽和後的低頻,防止你把聲音弄的過髒。TL64與其說它是一個效果器插件,其實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真正的電子管,即便聲音過飽和之後聽上去也不會很數字。還有一個新的小工具插件Channel Tools,可以使你為立體聲通道做一些處理,比如延遲、EQ和立體聲話筒的M/S解碼(middle和sides)。

比如在混音時你可以控制左右聲道的相位,解決錄音時的相位偏差問題,或是為某個聲道的聲音向前提或向後延遲幾個sample或幾個毫秒。最後,來自NI的Guitar Rig 3 LE吉他效果器插件也被加入到SONAR 8里,雖然只是Guitar Rig 3的簡化版,但它依然提供三種箱體和箱頭,11種效果器(包括延遲、哇哇、混響、適合funky的loop工具),節拍器和調音器,你可以在50種預置的吉他效果器裡選擇自己喜歡的聲音。
 
隱藏BOSS:
對於每次升級必加的越來越多的虛擬樂器來說,SONAR 8關於為它們單獨製作了獨立的虛擬樂器軌道,現在你可以直接建立一條虛擬樂器音軌了,而不是以前那樣一條音頻軌一條MIDI軌,節省你的屏幕空間。當然如果你喜歡了以前的工作模式,還是可以把虛擬樂器軌給分開成MIDI軌和音頻軌來工作。
另外一個可以節省你時間的改進就是新設計的Loop Explorer 2.0。
在新的界面裡你可以瀏覽並試聽音頻和MIDI素材,然後直接把它們拖拽到音軌裡使用。聽起來不是很有吸引力但確實讓你事倍功半。
另外一個我舉4只手支持的新功能就是「Aim Assist Line」。這個功能我夢想N年了,當你把鼠標懸停在在音頻或MIDI素材塊上之後會出現一條白色豎線(當然你也能改成別的顏色),這個豎線在上面的時間標尺裡會顯示出當前精確的時間位置,而且隨著你鼠標的移動,這條白線也會跟著移動(如圖6)。要實現這個Aim Assist Line,只要打開圖7最右上角那個看著像一個靶心的按鈕就可以了。



更多看不見的改變來自於性能的優化,我很難一一說清楚但SONAR 8確實在多音軌工作時明顯感覺到更低的延遲時間和更快的打開時間,而且你更改音頻回放設備之後不必再重啟了!改進的CPU性能意味著SONAR 8可以在相同CPU和內存條件下為你做更多的事情——相信我這是真的。在VST插件和ASIO驅動方面也有改進,雖然只是一小步,比如在開始錄音前節拍器會自己卡一下的bug被修復了,比如窗口界面在縮放時過渡更平滑,再比如電平表的顯示更準確快速,這些都是讓人感覺更舒服的小改進。如果你有使用控台,那麼SONAR 8也有針對你的改進。比如說,SONAR有兩種在SONAR軟件和你的控台之間同步通道條的模式。你可以選擇在你的控台上顯示SONAR全部的通道條,或是只顯示SONAR的track/console窗口裡顯示出來的那些通道條。另外SONAR 8支持在你的控台屏幕上顯示被控制插件的真實參數,而非虛假參數,怎麼形容呢?
比如一個濾波的截止頻率參數,你在控台可以直接看到xxHz,而不是64(64表示你的旋鈕轉到正中間位置)。



走帶控制器功能也有改進(如圖7),快倒和快進按鈕可以使你在不中斷播放的情況下平滑的做快倒和快進。如果你以前很奇怪為什麼在回放和錄音時不能改變音軌的ARM狀態,SONAR 8也可以做到了,在Transport菜單裡把Record Options打上鉤就是了。如果你是個新手對於發送效果器不是很理解,那麼SONAR 8新的「插入發送助理」就幫你大忙了,它可以幫助你更簡單的創建效果器總線,加入發送效果器。

優點:
•包含了完整版的Dimension Pro軟音源插件
•Beatscape使得REX切片有了更多樂趣
•更低的CPU佔用,更多的新功能


轉自MIDIFAN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VTX Vinylusion 是一個 VST 插件,它模擬了黑膠唱片的自然的狀態和播放時的質感。




 VTX Vinylusion
Vetrix 發布 VTX Vinylusion,一個可在 Windows 上使用的免費插件,用來模擬黑膠唱片效果。
VTX Vinylusion 是一個 VST 插件,它模擬了黑膠唱片的自然的狀態和播放時的質感。
其目的是為了重建一些電唱機的美妙聲音,例如輕微的劈啪聲,破裂聲,靜電噪聲以及嘶嘶聲等,從而得到一種獨特溫暖而又經典的聲音。
VTX Vinylusion 具有4個主要的控制器部分:MEKANIKX 可以讓你調整並得到更多的唱片機械背景噪音; T-TABLE A 和  T-TABLE B 則主要用來產生黑膠唱片的劈啪聲,破裂聲等;另外 STATIKX 是一個噪音振盪器。
VTX Vinylusion 是一個免費的 VST 插件,可以在 Windows PC 上使用。


點此免費下載


GO TO Vetrix


--------------------------------

INFO FROM MIDIFAN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