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錄音器材設備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m-audio-1.jpgm-audio-2.jpg 

 m-audio-3.jpg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級放大器在音頻系統中的意義




前級放大器又稱「前置放大器」,通常設定的放大倍率為10倍,故也又稱「10倍放大器」,人們簡稱為「前級」。

是任何器材皆必備的,前級僅使用訊號線輸出入,目前市面上的前級采用的輸入端子,除了Mark Levinson早期的機型使用Lemo頭之外,其的多數是單端的RCA端子,或是平衡的XLR端子。這種三孔插頭與數碼轉換器使用的「AES/EBU」 平衡頭完全相同,請留意名稱上的差異。XLR、平衡頭、Canon頭指的是插頭本身,而「AES/EBU」指的是數字傳輸的格式;看到前級上XLR頭,就 說是「我的前級具有AES/EBU插頭」,會鬧笑話的。一些歐洲器材偶然會使用特制的輸出輸入端子,Linn、Naim都曾經使用過多孔DIN插頭,它們 與平衡頭一樣,具有負端先接地的功能,因此在未關機的情形下,可以直接拔除訊號線而不會發出雜音,使用單端RCA頭的用家絕不可貿然一試。

訊號由輸出入端子進入前級之後,利用電路板或隔離訊號線,將訊號引導至切換開關,切換開關負責切換輸入的訊源,透過數個切換開關的搭配使用,也可以 控制錄音輸出的訊源種類,方便您一邊聽音樂,同時錄制另一訊源的音樂。訊號經過切換開關之後,再進入左右聲道平衡控制電位器,音響使用的平衡電位器為特制 的MN型,此種電位器設計特殊,向左邊旋轉時,左聲道的音量維持不變,但右聲道則隨著角度逐漸衰減,旋鈕轉至最左邊時,右聲道恰巧沒聲音;同理,向右邊旋 轉時,左聲道逐漸降低音量,藉此達到控制左右聲道音量的目的。正常的使用之下,並不需要調整左右平衡,因此部份前級逐漸省略這項設計,或者將左右平衡電位 器隱藏於機箱角落,反正它不常用到。

經過平衡電位器之後,訊號接著進入音量電位器。音量電位器也使用專用的A型電位器,這種電位器依照對數特性制造,使旋鈕旋轉的角度,可以隨著耳朵的 感受而線性增加。正常使用的音量電位器,應該轉至那個角度才屬正常?這沒有一定的答案,要看整體器材搭配的總增益而定。音箱效率高、後級增益大者,前級所 需負擔的放大倍率就得降低,音量開一點點聲音就很大了;反之,單增益前級由於放大倍率僅有一倍,因此往往把音量開到底,仍然還有不夠大聲的缺憾。正常而 言,旋鈕位置由九點鍾方向至十二點鍾方向之間皆正常,轉動時也最順手。

訊號經過音量電位器之後,便直接進入放大電路。放大電路有繁有簡,設計形式不一。放大電路輸出之後,有的前級會設計啞音Mute繼電器,藉此控制前級訊號的輸出與否,經過Mute開關之後則直接連至輸出端子。

前級的運作架構就是:輸入→訊號切換→左右平衡→音量控制→放大電路→靜音開關→輸出。

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主動」(「有源」)的意義在於電路中使用主動組件,主動式前級便是有源前級,是必須插電才能工作的前級。有前級不需要插電的嗎?有的,這就是被動式前級。
從電路架構上分析,被動式前級其實就是省略了「放大電路」過程,訊號輸入之後,經過訊號切換開關,進入平衡控制(或者將此功能省略),再使用一個音 量電位器控制音量,最後直接輸出。就控制音量的角度而言,它僅能衰減而無法放大,就阻抗匹配的功能來說,它也無法扮演緩沖的角色,因此被動式前級是最經濟 也最直接的前級。First Sound是最有名的被動式前級之一,內部僅由切換開關與音量控制器組成,由於沒有任何主動組件,因此S/N比相當高。

主動與被動之間各有哪些優缺點呢?

主動式前級具備放大電路,可以將輸入的訊號放大後輸出,因此增益絕對充足有余;被動式前級除非使用被動式升壓器提升輸出電壓,否則是永遠不可能達成 放大的任務。就緩沖與阻抗匹配的角度來看,主動式前級由於具有主動組件進行訊號放大,因此可以將阻抗特性較高的訊源,轉換為較低阻抗的訊號輸出,易於驅動 後方的後級線路。這也是被動式前級所望塵莫及的要求。被動式前級充其量只能衰減,在音量全開的情況下,等於訊源直入後級,其中並沒有任何緩沖的作用。假如 使用升壓器將電壓放大,放大之後的結果也必須遵照質、能不變的物理原理,而增加了輸出阻抗。因此幾乎沒有任何一部被動式前級願意使用升壓器進行電壓放大, 頂多使用一顆音量電位器控制音量罷了。

既然被動式前級缺點這麼多,為何還有存在的必要呢?

因為被動式前級沒有放大電路,其訊號通路直接,能夠將訊源器材的訊號以最簡短的路徑直接輸出給後級,這就是人們采用被動式前級的初衷。由於不使用主 動組件,因此沒有任何的失真、音染、噪聲、相位飄移等問題,也由於使用機械開關,因此被動式前級也沒有增益頻寬積的限制,正常設計的被動式前級可以傳輸數 MHz的訊號,尤其是噪聲以及S/N比規格兩項,幾乎沒有任何主動式前級可以匹敵。各有優缺點吧!只要該前級適用於您的系統,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真空管前級

依照電子材料發展的歷史來看,最早發明的電子組件是真空管,隔了數十年之後半導體發明,半導體之中先以鍺晶體問市,之後才是硅組件的天下,等到制造 硅晶體團的技術成熟,才有集成電路(IC)的出現。因此前級使用主動組件的過程,是跟隨著半導體組件發展的歷程而進步的。最早的前級擴大機全部是應用真空 管設計,從電源部份開始,變壓器輸出交流電壓後,便以二極管進行管整流以及管穩壓的動作,真空管的整流特性與穩壓特性並不理想,因此早期的真空管前級聲音 普遍也不理想,哼聲中夾帶著嘶聲噪音,S/N比不高、頻寬也不夠,不過對於當時而言,這已經是不錯的產品了!

電子組件不斷進步,擴大機的電路水平也逐步提升,半導體發明之後,以半導體取代部份真空管,效率不高、功能不佳的真空管整流與管穩壓,逐漸被半導體 組件所取代。體積小、動作穩定的半導體,制造出了穩定的電源,前級擴大機的性能也提升不少,背景噪音大幅度降低,S/N比馬上提高不少,哼聲消失了,聆聽 音樂開始進入更高級的享受。

至目前為止,大部份的真空管擴大機仍然以半導體穩壓為主。其實對於聲音而言,真空管確實是無可取代的好組件,它的體積雖大,但卻有其獨特且無法取代 的音色,溫暖、醇厚,都是管機常見的特色。堅持使用真空管放大的Audio Research以及Sonic Frontiers,兩家的前級幾乎全為真空管設計,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設計師仍然偏好使用半導體進行整流與穩壓的工作。真空管的電路架構,早在二十年 前就已經發展完成,差動、串迭、推挽、倒相,無一不在早期的真空管前級中出現。使用相同的組件要達到相同的目標,方法不外乎是那幾樣,因此對於現代的真空 管設計者而言,電路的創新反而不再是追求的目標,為真空管線路提供一個穩定、干淨的電源,搭配質量優秀的被動材料,便能讓真空管好好的工作。最後,再藉由 零件的搭配,進行調整聲音的工作。

有的真空管前級線路很復雜,有的僅使用一支真空管,這其中有什麼差別?難道管子越得越多聲音就一定越好嗎?這答案當然不一定,目前前級當中真空管使 用最多的可能是Sonic Frontiers Line 3,它是Sonic Frontiers最高級的前級,一口氣用了12支真空管;而也有不少真空管前級,僅使用一支雙三極管進行放大,如Audio Research LS-2。前級使用數量的多寡當然不能表示聲音一定好,嚴謹的態度進行規畫與設計,否則真空管的音染、失真等問題,還沒開聲就已經難以收拾了。設計者進行 高級器材的規劃時,必然考慮到線路架構與其價格的等級分布,即使以相同的理念設計出不同等級的產品,價位高的聲音必然要勝過旗下機種。真空管使用多寡與聲 音沒有絕對的關系,設計者不過將器材設計得更完整嚴謹,以贏取消費者的信賴罷了。

真空管前級的巔峰之作,多年前Audio Research的SP-11以及最近熱門的Sonic Frontiers Line 3。Sonic Frontiers喜歡使用精密的半導體穩壓,配合真空管放大,聲音兼具晶體機的透明度與管機的厚度。

混血真空管前級

混血前級曾經流行過一陣子,最早Luxman推出了以真空管及晶體管電路的Hybrid線路。混血前級的發展,主要目的在於截長補短,將半導體以及真空管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號召設計。

當半導體組件成熟的運用於音響電路中時,真空管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沒有人對於體積龐大的真空管提起興趣,音響器材不斷標榜著全半導體、全 晶體管的設計。但早期的半導體在制造以及線路的構成上,很難避免的會讓聲音變硬、變冷、甚至於變吵。於是開始有音響迷回頭重新尋找管味,原來,音響迷需要 的不僅僅是優異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回放聲音的音樂性。

真空管比較有音樂性嗎?

這當然無法論定,但對於當時而言確是不爭的事實。Luxman率先把真空管擺入晶體管線路當中,讓真空管負責一級的放大,藉由真空管的獨特音色, 「感化」晶體管的聲音。Audio Research在推出了半導體前級不獲好評之後,也重新回頭檢討真空管受歡迎的原因。聲音,其實才是音響迷注重的焦點;技術,不過是附屬的噱頭罷了。

Audio Research想到,FET與真空管同屬於高輸入阻抗組件,但FET卻擁有真空管難以企及的頻寬,但早期的FET聲音偏冷,而真空管卻洋溢著溫暖的氣 息,何不將兩者的長處融合,於是Audio Research使用FET輸入,在輸出段加入一支6922真空管,這就是膾炙人口的LS-2膽石混血前級。

LS-2的成功推出,確實為混血前級設計開出一條成功的道路,目前市面上仍有許多混血前級,它們同時擁有高頻寬的特性,S/N比與晶體機無異,用家還能自行換管調聲,反正只要聲音好,殊途也同歸。

Audio Research喜歡使用半導體與真空管的混血設計,打開內部之後可以發現真空管與晶體管、IC供列於電路板上。

晶體管前級

晶體管前級當然不限於場效應晶體管(FET)或雙極性晶體管(BJT),晶體管的發展就是為了更好的規格而來的,因此當晶體管制造技術逐漸成熟時, 音響的用料也朝向全晶體管的方向發展。晶體管與真空管的線路架構雖然類似,但卻大不相同。晶體管體積小,可以在有限空間的電路板中大量使用,因此可以將線 路設計得更嚴謹、更精密,不同的晶體管擁有不同的特性,適度的搭配便可以創造極佳的效果。

晶體管線路的發展仍然來自於真空管架構,差動是最長使用的放大方式,單差動、雙差動、電流源、達靈頓、串迭等等電路技巧,可以依照設計者的喜好像拼 圖一般逐步建構,最簡單的晶體管放大電路為單端放大,以一顆或以兩顆晶體管直接放大;也可以利用復雜的架構,縝密且嚴謹的蓋出高塔。Mark Levinson、Cello Encore、Palette以及Krell、Thershold等公司,是最喜好使用大量晶體管制造器材的公司。他們使用晶體管有幾個特色:

一、數量其多無比,可以使用兩顆的絕對不會以一顆解決。

二、偏好雙極性晶體管,雖然在特性上FET擁有較佳的性能,但也許是習慣加上喜好,一部前級從頭到尾幾乎全是雙極性晶體管。


三、 對於電源供應相當講究,以晶體管為主的穩壓線路,其實就可以達到相當優秀的性能,使用低雜音零件所制造出來的直流電源,雜音特性足以與電池相比。但完美之 外還要更完美,Mark Levinson、Cello等設計師,嗜好以多層次穩壓,電源從變壓器輸出之後,以二極管整流,再以電容進行穩壓,好戲從這裡才開始,利用精密的晶體管 穩壓電路,穩壓之後再穩壓,一連兩三次的串聯穩壓,讓電源漣波完全沒有發生的機會。


近代這幾家嗜好以晶體管設計前級擴大機的廠家,也開始嘗試加入FET以及IC的設計,電路架構依舊復雜無比,但聲音卻擁有極高度的透明感與分辨率, 細節多到嚇人的地步,卻不見古早晶體管生澀的表情。可見,空憑電路架構與材料種類,並無法推斷其聲音的絕對表現,過去總有人說:FET的聲音較清 亮,MOSFET的聲音具有真空管味,晶體管生澀沒彈性,現在這些說法已經完全不正確了。

Mark Levinson、Krell以及Cello等廠商,酷愛使用大量晶體管堆砌線路,打開機箱一看,盡是滿滿的電阻與晶體管。


IC前級

有人說6DJ8是為音響而設計的真空管,那麼NE5534應該就是第一顆專為音響而設計的IC。1981年對IC設計而言,尚不到發達的年 代,Philips的子公司推出了NE5534 IC,宣稱特別為音響用途而設計,特點是采用雙極性晶體差動輸入,低阻抗輸出,適合在前級線路中使用。NE5534是一顆運算放大器OPAMP,它將放大 器線路濃縮於一顆八支腳的IC內,只要附加幾顆電阻以及防止震蕩的電容,就可以構成前級放大器中所需要的放大電路。消息一出確實轟動業界,原本要使用不算 少量零件構成的放大電路,竟然可以使用一顆IC取代,不禁讓設計師看了傻眼。不過當時大家普遍不相信IC的聲音,總認為它的特性甚差,聲音不理想,因此並 沒有人願意真正拿OPAMP來做前級的主要放大組件,除了MBL 6010之外。

早期的OPAMP特性確實相當不理想,它的回轉率低,雜音特性不佳,還得依照不同的電路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償修正。但現代的IC性能可不能同日語,現 代專為音響而設計的OPAMP,具有如FET及真空管高輸入阻抗的優點(具有數M奧姆的輸入阻抗,其實比FET還高),同時也有BJT低輸出阻抗的優點 (可以降至數十奧姆,也比小信號晶體管還低),它的回轉率高達數千V / μs,輸出中點電壓低不可測。不必加裝交連電容也可以直入後級,它的頻寬更是驚人,直接拿來放大射頻訊號也沒問題,價格低廉特性超強,早已經成為音響設計 必備的放大組件。

雖然現代的OPAMP特性極佳,但體積卻依舊小巧,設計師認為如果一部前級內僅以幾顆OP構成,賣得了大錢嗎?因此IC前級的發展不在於聲音,而是 有沒有辦法賣高價錢。這世界上肯定沒有任何前級比MBL 6010更幸運的了,一部前級僅使用十來顆NE5534 OPAMP,身價卻高達六十余萬元,德國人確實有一套。

MBL 6010與McIntosh C100皆以NE 5534做為主要放大組件,所不同的是,mbl 6010的線路相當簡潔,而McIntosh C100則使用大量OPAMP蓋成一部兩層樓的作品。

數位前級

這是前級發展的新趨勢,但礙於技術的研發並不容易,因此能夠設計數字前級的廠家並不多。數字前級意味著控制與放大皆采用數字的方式進行,以前級的功 能來說的確不必如此麻煩復雜,但嘗新總是發展的原動力。數字前級如何工作?模擬訊號輸入前級之後,利用內部的A / D轉換,將模擬訊號轉成數字訊號,再依據音量控制器的大小數據,以DSP進行運算,再以數類轉換器的技術將計算之後的數字數據轉成模擬訊號,再輸出至後級 擴大機。如此兜一圈是不是很浪費力氣?但Accuphase認為,他們推出DC-300的用意在於宣告,模擬前級他們擁有高完成度的C-290V,為了因 應數字時代的來臨,推出復雜處理程序的數字前級正是邁入下一個挑戰的開始。

就兩聲道的世界而言,數字前級的確多此一舉,但Accuphase其實已經見到了未來。多聲道的流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多聲道等於環繞系統,從訊源 的解讀開始,就必須仰賴高度計算的數字技術,現今每一部環繞處理器必須使用數字化設計,利用數字技術解出每個聲道的訊號之後,再利用模擬的方式進行放大。 何不嘗試直接以全數字化處理,將譯碼後的聲音數據直接轉換為輸出,而省略了前級放大的部份?如此即可達到更直接的效果,對於音質的提升應該有實質的幫助。

其實數字前級的概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這些數字前級存在於數類轉換器之中。Vimak DS-2000應該是第一部融合數字前級的數類轉換器,我們暫且不談論這部數類轉換器的種種設計,光就內部附屬的數字前級進行解說。Vimak DS-2000的數位前級是這樣的:在DS-2000內部擁有一個高位的DSP運算器,將CD數據以128倍超取樣之後,再依據面板上的數字音量控制器, 直接改寫數字數據,進而決定DAC芯片的輸出。換句話說,DS-2000的訊號輸出正是DAC芯片的直接輸出,而非經過音量電位器的衰減,它提供了最簡潔 路徑的設計,也提供了最直接的音質。當然,Vimak的設計者來頭可不小,這些數字技術對他來說並不困難,音響世界缺乏了Vimak,讓很多數字廠家松了 不少口氣!
最出名的數位前級是Accuphase DC-300。

單增益前級

一開頭提到,主動式擴大機內部具有放大電路,一般的增益為0至十倍,而被動式前級使用音量電位器衰減,其最大輸出即等於輸入。也有一種主動式前級,其放大倍率與被動式前級一樣,這就是單增益前級。

單增益前級的目的在於:將前級想象成一個緩沖器(Buffer),在英文意義裡,Buffer具有隔離、緩沖的作用,亦即不改變訊源器材的信號強 度,但以高輸入阻抗接收,以低阻抗輸出的觀念將訊號送出,因此單增益前級便具有阻抗轉換的功能。市面上的單增益前級並不多,最主要原因在於增益往往不足, 音量開至最大依舊意猶未盡,國產廠商交直流工作室推出的Encore前級,正是單增益前級的具體代表。這部前級使用孿生場效應晶體管做輸入,以ZTX雙極 性晶體管做輸出,具有高輸入阻抗、低輸出阻抗的特性,由於零件極少,因此S/N比奇高,將音量開至最大,耳朵貼近高音單體聽不到任何嘶聲,音色通透無染, 細節呈現自然,是一部價格極其便宜音質極其優異的單增益前級。

簡單來說,在音響系統裡,前級放大器所發揮的功能並不復雜,它只是負責切換訊源、處理訊號與控制音量,這就是音樂信息在進入後級前的最後一道處理程序。它的連接位置,介於訊源器材與後級放大器之間,故前級放大器所扮演的角色——負責將訊號整理與調整。


Infomation from Auster隨性生活

midi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